美国终于朝自杀迈出了一条腿,特朗普对胡塞武装下重手!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5:49 点击次数:572025年3月15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下令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,称将用“压倒性的致命武力”打击这一“恐怖组织”。美军空袭导致至少31人死亡,也门首都萨那等多地陷入火海。这场行动不仅是特朗普连任后首次重大军事举措,更被视为美国中东政策的“危险赌注”——既为震慑伊朗、声援以色列,也试图重塑红海航道控制权。然而,这场“武力秀”背后,美国的战略困境与中东乱局的复杂性正浮出水面。
特朗普的军事命令标志着美国对胡塞武装打击的全面升级。美军此次行动不仅针对雷达、导弹和无人机系统,还罕见地将胡塞武装领导人列为打击目标,试图通过“斩首行动”瓦解其指挥链。据美国中央司令部公布画面,行动由航母舰载机与海上力量协同执行,空袭范围覆盖萨那、萨达省等胡塞控制区,造成包括平民在内的重大伤亡。
胡塞武装迅速反击,宣布将“以升级对抗升级”,并指责美军行动为“战争罪”。此前,该组织因加沙停火协议破裂,于3月11日重启对以色列船只的打击禁令,成为特朗普发动袭击的直接导火索。但分析指出,美国早有计划:特朗普政府1月将胡塞武装重新列为“外国恐怖组织”,并起草打击方案,此次行动实为蓄谋已久。
展开剩余67%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始终围绕两大核心——无条件支持以色列、极限施压伊朗。胡塞武装被美国视为伊朗的“代理人”,其通过红海袭击声援巴勒斯坦的行为,直接威胁以色列及西方航运利益。2023年巴以冲突爆发以来,胡塞武装对红海商船发动超百次袭击,迫使全球航运绕道非洲,成本激增。特朗普试图通过军事打击打通航道,并向伊朗传递警告信号:“若继续支持胡塞武装,美国将追究全部责任”。
然而,这一逻辑备受质疑。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,胡塞武装虽与伊朗关系密切,但德黑兰从未公开介入也门局势,且该组织在也门本土拥有广泛民众支持,外部打击难以动摇其根基。更讽刺的是,美国行动恰逢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要求核谈判被拒,暴露出其“以战逼谈”的仓促与矛盾。
历史证明,美国对胡塞武装的军事压制收效甚微。自2015年沙特主导的多国联军介入也门内战以来,胡塞武装非但未被击溃,反而控制也门大部分地区,并在与沙特的拉锯战中发展出成熟的游击战术。此次空袭虽短期内削弱其军事设施,但胡塞武装凭借山地隐蔽、民众支持及非对称作战能力,仍可快速恢复战力。
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专家奥萨马·阿尔·拉哈尼指出,胡塞武装已从单纯的反政府武装转型为“类政权实体”,其通过提供基础服务、声援巴勒斯坦议题,在也门内外赢得合法性。特朗普的打击行动虽高调,却无法解决也门内战的政治根源——权力分配、部落矛盾及人道危机,反而可能激化反美情绪,助推胡塞武装的“殉道者叙事”。
特朗普的军事豪赌,折射出美国中东战略的深层困境。一方面,拜登政府的中东收缩政策使地区权力真空扩大,伊朗及其盟友影响力上升;另一方面,美国既想减少直接介入,又试图通过“精准打击”维持霸权,导致政策摇摆。此次行动虽展示武力,却暴露战略短视——美军中央司令部称行动为“大规模开端”,但明确排除地面部队介入,这种“半吊子”战术恐重蹈阿富汗覆辙。
更严峻的是,美国的中东政策正失去盟友支持。沙特在也门问题上态度软化,与胡塞武装谈判接近达成协议;欧盟呼吁政治解决,拒绝盲目追随美国军事行动。特朗普的“单边主义”不仅加剧地区分裂,还让美国沦为“孤独的警察”。
特朗普的军事行动,如同一剂强心针,短暂刺激了“美国霸权”的神经,却治标不治本。胡塞武装的韧性、也门问题的复杂性,以及伊朗的战略模糊,共同构成美国难以破解的死结。当美军战机掠过萨那夜空,中东的和平曙光却愈发遥远。
历史反复证明,军事打击只会孕育更多仇恨,而政治对话才是破解乱局的钥匙。正如丁隆所言:“也门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耐心与智慧,而非新一轮的炸弹与制裁。” 美国的“致命武力”若持续挥舞,终将反噬自身——中东的硝烟,或许正是霸权黄昏的序曲。
(本文综合自权威媒体报道,仅代表作者观点)
发布于:安徽省下一篇:没有了